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走进首衡高碑店市场,镜头记录下这座京津冀“菜篮子”背后高效协同的运营体系。从中转集散到终端销售,首衡通过持续深耕产业链、整合上下游资源,真正构建了“集全球优品、供万家餐桌”的流通新生态。
在上游,首衡深入全国乃至全球优质产区,精准对接产地与农户,推动标准种植、品质把控和品牌孵化。云南的蓝莓、新疆的西梅、张北的娃娃菜……首衡集团目前已与全国2000多个县建立了联系,连接了近600万亩种植基地,更带动310多万农户按市场需求开展标准化种植,让分散的农户精准对接大市场,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稳步迈进。
与此同时,首衡联合商户在市场周边大力推动种植基地建设,促进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在高碑店肖官营镇西垡头村,原本分散的种植模式已聚合成现代化产业矩阵,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在孝感,首衡城流转土地超万亩,实现水叶菜标准化种植。这些实践不仅完善了产业链条,更将农业产业链打造成“兴村共富链”,让乡村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农户。
在下游,首衡打破传统批发壁垒,与全国商超、批发市场、社区团购等多元渠道深度对接,为商户拓宽销售路径、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针对小B采购商,其通过“首衡集配”数字化平台,可实时下单、智能配货。正如水果零售商孟素娟所言:“过去跑市场、找货源,现在动动手指就能选品下单,采购效率大幅提升。”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冷链物流节点布局,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用现代化的智慧冷链打破区域壁垒,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丰富百姓餐桌。”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在报道中表示。2024年,首衡高碑店市场中转果蔬量达1910万吨、冻品量近300万吨,每日完成上万吨农产品的集运配送,彻底打破地域与季节限制,让“北方能吃到南方鲜、四季能尝当季味”成为现实。
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首衡通过强化供应链整合与管理,不断缩短产销距离、提升流通效能、降低资源损耗,不仅筑牢了京津冀生鲜保供“压舱石”,更实现了“带动农民增收、丰富百姓餐桌”的民生价值,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市场力量。
未来,首衡将继续深化全球优质货源对接与全国网络布局,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运得出、卖得好、吃得鲜”,持续赋能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