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首衡劳动榜样 |从批发商到种植能手,这位汉川汉子如何让千亩土地“活”起来?

日期:2025.05.02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4158

早上7点半,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孝感首衡城商户张学友准时发动货车,沿着孝武大道疾驰而出。这条串联着湖陈东路、油纱路、东柏路、银柏路的运输路线,记录着无数个往返奔波的晨昏。车轮碾过熟悉的泊油路面,载着他奔赴东西湖辛安渡蔬菜基地。



基地部分蔬菜品种,从上至下依次为空心菜、西红柿、黄瓜、瓠子、小青菜


基地里,翠绿的空心菜、绛紫的苋菜、玲珑剔透的西红柿、顶花带刺的黄瓜整齐堆放在一起,菜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这些菜是农户和工人们凌晨2点开始采摘、分拣、打包好的。张学友与工友们合力将一筐筐菜搬上车,动作娴熟而默契,将最后一筐蔬菜固定好后,10点左右,小货车满载着新鲜的希望返回首衡城。


张学友与农户们合力将空心菜搬上货车


车厢里,各种蔬菜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混合着泥土与露水的味道,这是独属于清晨的馈赠。张学友用袖口蹭了蹭额头的汗珠,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晨光——这是今天他的基地里产出的第一车新鲜蔬菜,要赶在午市前,把这份新鲜送到千家万户的手中。

转型突破产业链困局,抢占源头先机

曾经的张学友,在武汉从事蔬菜批发。尽管生意稳定,却始终处于产业链被动位置。“既然能卖菜,为何不能自己种?”这个念头在他心底悄然生根。2023年11月,首衡城的开业成为关键转折点,他果断租下6个档口。


张学友档口上的各种蔬菜


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对行业的精准判断,他将目光投向东西湖区。依托这里肥沃的土壤优势与首衡城便利的物流优势,与农户合作共建近千亩蔬菜基地,专门种植瓠子、黄瓜、番茄等架菜以及小青菜、苋菜、空心菜等时令叶菜,开启从代卖到自产自销的转型之路。


将打包好的西红柿搬上车


“从被动接货到主动掌控,品质、供应与利润都有了保障。” 基地里,智能灌溉系统定时喷洒出细密水雾,这些“吃” 着有机肥长大的蔬菜,茎秆匀称、叶片油亮、口感鲜甜,日均1万斤的供应量不仅征服了首衡城的采购商,更搭乘冷链物流远销拉萨,成为横跨3000公里的“鲜蔬传奇”。

带动千亩基地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晨光中,10多位农户穿梭在菜垄间,指尖翻飞间,成捆的空心菜迅速码放整齐。年近五十的王骑直起腰,用袖口擦汗:“以前四处奔波卖菜,收入不稳。现在只管种植,把品质搞好,不愁销路。” 张学友的基地像一台“乡村振兴引擎”,四季轮作的种植模式创造了稳定就业岗位,而“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更激活了周边土地的潜力。


农户现场分拣、打包黄瓜


“我们的蔬菜绿色无公害,自产自销既能灵活调整种植品类,又能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户、商户、消费者多方受益。”张学友介绍道。

在首衡城的统一渠道下,“种植—分拣—销售”的完整闭环已然形成。农户钱包鼓了,城市餐桌丰富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绽放出活力。


深耕“卖菜人”到“新农人”的进阶之路


站在田埂上,张学友望着连片的蔬菜大棚,眼中满是憧憬:“下一步,我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引进先进技术,丰富种植品类,让更多优质蔬菜走上百姓餐桌。”这位曾经的批发商,如今已蜕变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位于辛安渡的蔬菜基地


“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让更多乡亲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这是他心中所想。在首衡城,像张学友这样的“转型先锋”正不断涌现。这座华中农产品交易中心,正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渠道搭建,培育出一支“扎根土地、面向市场”的新农人队伍,让产业链延伸的每一环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蔬菜区鸟瞰图


从凌晨2点的菜地到灯火通明的首衡城蔬菜交易区,从单打独斗的批发商到联农带农的产业带头人,张学友的故事是首衡城商户向上生长的缩影。

五一劳动节,我们致敬每一位像张学友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激活土地价值,描绘出一幅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这片土地的“活”,正是中国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