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燕赵大地奏响了乡村振兴进行曲。
近日,笔者深入保定市阜平县、涞水县和石家庄市栾城区等地,记录当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新进展、新变化。
近日,石家庄栾城区端固庄村“番茄大王”曹西庆在大棚里忙碌。
脱贫不脱钩,拔了穷根换新业
“搬进新楼房是挺享福,可是一家人吃饭穿衣、孩子们上学的钱靠什么赚?”
近日,保定阜平县炭灰铺教庆村57岁村民朱海红坦言,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刚下山那会儿,他晚上愁得睡不着觉。
如今,朱海红每天都“睡得很踏实”。在安置区阜东新区临时党委的帮助下,他在附近的山羊养殖基地建了棚圈,养起了波尔山羊。妻子经过3个月的带薪学习,正式成为硒鸽养殖园区的员工。
“没啥技术,但是有的是力气,要是能在新家附近干点儿什么就好了!”这是朱海红当初的想法,也是阜东易地搬迁安置区所有搬迁群众的心声,更是阜东新区临时党委的工作重点。
阜东易地搬迁安置区是阜平最大的一个搬迁安置点,包括安居家园、怡居家园、美居家园、乐居家园等4个小区,共搬迁入住4094户、127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95户、7458人。
脱贫不脱钩,摘帽不摘帮扶。阜东新区临时党委全力为搬迁群众搞好就业服务、寻找就业出路。上门调查、摸底情况、建立档案、开展培训、对接服务……阜东新区建立了搬迁群众“一人一档”就业档案,把待业群众全部纳入管理系统。新区临时党委积极对接“两区同建”的养殖、种植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委托培训机构和企业组织就业培训,增强村民劳动技能。
就业大门敞开了,致富路子通畅了。在县养殖技术员的指导下,朱海红的饲养技术不断提升。3月30日,他一早就来到自家的羊圈,加料饲喂,清扫羊舍。朱海红还掌握了给羊打防疫针的技术,抓住山羊、找准位置、下针推药,俨然成了“行家里手”。
忙碌之余,朱海红说起了他的“养羊经”:“波尔山羊下崽多,1只母羊1年产两窝崽, 每窝2只。去年买进3只羊,目前已经繁殖到了23只,年底能繁殖到40只。按目前的市场行情算,今年可以赚2万元左右。”
据介绍,阜平全县共建了3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3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告别“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穷窝窝”,住进了新楼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阜平县坚决做到安置区建到哪、产业园区就跟到哪,配套建设养殖、种植、手工业等产业园区207个,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牵手新发地,产销对接卖货强
4月2日凌晨5时许,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灯火通明。在菌类交易厅,菌菇商户们正忙着出货。涞水华益菇业销售负责人刘晴根据手机上的客户预订单,安排发货。通过这个档口,涞水县农民们种植的菌菇被采购商收购,进入零售终端,最终端上百姓餐桌。
在河北新发地设立档口5年了,华益菇业的客户增加了1倍多。现在,海鲜菇和白玉菇每天销售量达5000公斤左右。华益菇业总部位于涞水县王村镇,两个种植基地分别位于王村镇和赵各庄镇。菌菇卖得好,菌菇合作社的农民都有了好收益。
北辛庄村的孙宝会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前,她到华益菇业菌菇生产基地包装车间工作,逐渐成长为车间组长,凭借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孙宝会说:“3年来,我的工资由每天几十块钱,涨到了每月3千多元。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据介绍,华益菇业为当地农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00余个,通过菌菇种植带动贫困群众1437人增收,与农民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河北新发地积极投身“千企帮千村”,致力于推进高效产销对接,让农民的农产品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同时,河北新发地市场为华益菇业提供市场销售信息和前端种植分析,帮助华益菇业实现菌菇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在位于王村镇的菌菇种植基地,培育室、生长室、包装车间、保鲜存储库一应俱全。华益菇业总经理张利华说:“除了规模扩大、产量提升,品种也由单一的香菇培育生产,转型为多种菌菇种植模式。除了主打产品海鲜菇、杏鲍菇、蟹味菇,我们正在进行羊肚菌、松茸菌、牛肝菌等高端菌菇的培育和标准化生产。”
畅通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河北新发地集团总裁魏树俭表示,“十四五”期间,河北新发地将继续践行“千企帮千村”行动,积极探索“布局产地公益市场、实施供应链产业扶贫、发展共享农庄及都市休闲农业”等模式,把农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推广新品种,特色产业有奔头
近日,石家庄栾城区冶河镇端固庄村的西红柿大棚里,红彤彤的熟果挂在枝蔓底部,翠绿的生果挂在上部,透着一股喜人劲儿。
“番茄大王”曹西庆摘了一个熟果递给笔者:“尝尝,看和别的西红柿有什么不同?”
拳头大小的西红柿红得通透,吃起来又沙又甜。曹西庆介绍,凭借这个品种,他去年在京津冀蔬菜大会上获得了“番茄大王”称号。经过他的实验,量产每亩可达4000公斤。这个品种很受采摘游客的喜爱,每公斤采摘价格可达14元。
曹西庆是栾城区的西红柿种植“土专家”。他在自家1亩2分地的大棚里种了3个品种的西红柿,不施化肥农药,走绿色高端精品路线,除采摘外还按订单销售,光去年春季就卖了9.3万元。他还把成熟品种推广给其他西红柿种植户,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近年来,栾城区发挥位于紧邻石家庄市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莓、西红柿等特色农业种植及特色采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记者从栾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该区计划分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特色产业面积、品质“双提升”。
这段时间,受沙尘天气影响,一些农户的大棚西红柿由于光照不足等原因出了问题。曹西庆接到不少求助电话,笔者上门采访当天,他正好要去邻村上门“支招”。
一头钻进圪塔头村王银路家的西红柿大棚,曹西庆仔细查看叶子上的“白毛”。他告诉王银路:“这是晚疫病,一定要赶紧治,不然会感染整个棚。赶上阴天,浇水后湿度大温度低,通风不及时,潮气出不去就容易发病……”曹西庆讲得细致,王银路听得连连点头。
推广特色农业种植,离不开农业技术的保驾护航。笔者从栾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区今年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服务到村到户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