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销对接作为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河北新发地一直把推进高效的产销对接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坚持市场导向,拓展渠道,创新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河北新发地也由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升级成为“万企兴万村”行动,变的是名字与方向,不变的是河北新发地作为民生企业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
每天早上六点,在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内的土豆交易专区,商户郭明旭就开始忙着出货。记者看到,郭明旭一边指挥伙计装车,一边根据手机上的客户预订单,安排基地发货,来自承德围场县新地乡新地村的土豆正在通过河北新发地陆续上市、中转,最终进入老百姓的餐桌。
依托一级批发市场规模优势,助力土豆销售和农民增收
作为大中转、大集散中心,河北新发地市场货品全、货量足、交通便利,吸引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采购商来此采购。整个交易区繁华热闹,装载着各种果蔬的物流车整齐排列,园区里到处是不停搬卸、调运的工作人员。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园区里,各种果蔬都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土豆就是其中一个。
据了解,河北新发地的101—108土豆专区是商户郭明旭设立的唯一销售点。郭明旭父子做土豆生意已经十几年了,之前在北京做批发,2020年5月份转战河北新发地。谈到近一年来的销售变化,郭明旭感受颇深,“来到河北新发地市场后,我们的客户增加了,客户范围也广了,客户遍布全国各地。与其他市场相比,河北新发地走的量特别大。高峰时期,一天能卖出50吨的货。”据介绍,郭明旭家的基地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新地乡新地村,当地家家户户种植土豆,郭家的亲戚朋友也都从事土豆生意。
郭明旭主要负责市场销售,父亲郭学平主要负责基地货源,他们在围场县有500亩的种植基地,除了自己种植,他们还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土豆收购大户,新地村70%左右的土豆都是通过郭家的大货车,在河北新发地中转、销售到全国各地。
销量上去了,土豆不仅卖出去了,还卖了个好价钱,基地增收了,当地老百姓们也都有了很好的收益。据郭学平介绍,土豆从种植、生长、存储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们从只有100亩地,每年雇用100余人次,到现在500亩地,每年用工达500余人次,忙的时候,正值壮年的棒劳力,每天能开500元,妇女和老人,每天也能赚200—300元。
强化市场引领作用,带动产业规模发展
销售端直接影响着生产端,甚至倒逼生产端不断升级。穿过曲折的乡间小路,记者跟随郭学平来到了郭家位于新地村的土豆保鲜库,实地走访了土豆的存储基地。据郭学平介绍,一个土豆保鲜库大概能存储8000吨左右的土豆,他们有3个保鲜库,总存储量可达2.5万吨。
在基地,记者观摩了土豆的窖藏室和包装清洗车间。据了解,虽然只在河北新发地发展了一年,郭氏父子的土豆生意实现了快速发展,客户翻了一番,客户预订单也大幅度增长。接下来,他们准备扩大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种植和经营。
“除了规模扩大,产量提升,我们的品种也由单一的品种,转型为多元化种植模式。我们会根据市场的反馈,调整基地种植品种。市场比较受欢迎的希森6号、V7和大丰10等畅销品种,我们会加大种植和采购,确保市场货源充足。”郭学平认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土豆基地一直在进行规模化、自动化和品牌化转型。
“我们的土豆种植已经实现机械化,一亩地平均产7000—8000斤,高的话,可达10000斤。每年都有来自河北新发地市场的商户来我们这儿收购土豆,我们只管安心种,提高品质和产量,就不愁销路。” 正在田里忙着播种的土豆种植户王英祥表示,除了埋头种地,他们还会跟市场商户保持密切沟通,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方式。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为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与燕山山脉的结合部,坝上、坝下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很不一致,小气候差异很大,适宜种植土豆。2009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围场马铃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围场土豆,个大,口感面、甜,市场认知度较高。
河北新发地总裁魏树俭表示,产品销售始终要以市场为导向,种植、采摘、包装等均可以影响产品销售,市场可以组织商户到产地进行对接指导。此外市场还可以通过开辟销售专区、联系农产品经纪人代销等方式,多维度推动,增加去货量,同时帮助产品进行品牌孵化,增加附加值。
近年来,河北新发地在推进自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依托集聚规模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措并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产业规模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公益性示范市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河北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公益扶贫奖、保定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未来,河北新发地将继续积极探索,强化市场引领作用,响应“万企兴万村” 行动,力争把农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