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碑店,首衡农产品市场的晨曦中,一场静水流深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发生。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农产品流通枢纽,这里不再只是车水马龙的传统集散地,而是演变为汇聚数据流、资金流、物流的数字化枢纽。在农业科技革命与数字中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首衡集团正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数字技术,淬炼成服务现代农业的“新农具”,开辟出一条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崭新赛道。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这已成为首衡市场商户们的共同感受。在这场由首衡集团引领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广大商户正经历着从传统经验型经营向数据化精准运营的深刻蜕变。
首衡集团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张雷指出:“如今,一系列具体数字正成为各级经营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这种变革已深度融入商户的日常经营——以往依赖个人直觉判断市场行情、补货时机,如今通过首衡的数据平台,商户能够实时掌握市场动态、销售趋势与库存状况,实现精准决策。
柚子商户王涛见证了数字化带来的质变。曾经局限于传统区域批发的他,如今通过首衡集配平台,日销量跃升至30吨,其中线上平台销售达5吨,销售额较此前增长了六分之一。“数字化不仅拓展了销售渠道,更深层次的是经营理念的重塑,”王涛感慨,“通过平台数据,我们能精准把握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实现精准供货。”
这种数字化转型已结出硕果。首衡集配平台数据显示,平台已建立300多个城市仓,构建起覆盖华北、东北、西北及华中地区的庞大网络。商户货品最远可抵达2000公里外的内蒙古额济纳旗,突破了传统市场的辐射边界。
首衡集配作为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标杆项目,自2023年上线以来,演绎了一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这个起步于“几个接单工具”的简单系统,在短短两年间已发展为日交易量稳定在800吨以上的重要平台,创造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首衡速度”。
首衡集配项目负责人闫家宸回顾平台发展历程时介绍,平台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2023年4月至9月的试运营期,通过运费补贴等策略培育首批用户;2023年9月开始的快速成长期,日交易量从三四百吨稳步提升;至2024年底旺季,日交易量已达近2000吨;而在2025年1月10日的大促中,更创下单日3500吨的行业纪录。
更令人瞩目的是,首衡集配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经营质量的同步提升。平台在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盈利,2025年全年实现净利润盈余,成功规避了电商平台常见的“烧钱”陷阱,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这种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持续地技术迭代和精细化运营。闫家宸透露:“平台基本保持定期更新一个版本的迭代节奏。”这种快速响应能力使集配平台从最初的简单交易功能,逐步发展出客户画像、供应商管理、智能推荐等多元化功能体系。
首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从工具革新到战略重构的深刻变革。正如张雷所言:“我们正在经历从信息化数字化向智慧化迈进的关键跃升。”
这一战略跃升聚焦三大核心维度:决策精准化、管理规范化、创新常态化。

在决策支持层面,首衡通过系统的数据治理和数据平台建设,将碎片化信息整合转化为高价值数据资产。张雷用生动比喻阐释:“如同个体的行为轨迹——在市场的多个场景中产生不同的交互数据。单独看每个节点的价值有限,但将这些信息汇聚整合,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增值。”
在园区管理层面,首衡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实际难题。通过智能检索功能,系统可从数千路摄像头中快速定位目标影像,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借助 AI 技术构建的 “虚拟数字围栏”,则有效维护了市场交通秩序。

在业务创新层面,首衡集配本身就是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注脚。张雷指出:“众多小型商户和零售店渴望获得大市场价格优势,却难以亲临线下市场。我们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模式构建的集配平台,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业务边界,更重塑了农产品流通的商业模式。
首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深刻诠释了如何用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农具”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这些“新农具”既包括有形的技术工具,更涵盖无形的数据资产和算法模型,共同构成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数字基础设施。
从商户经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到集配平台的跨越式增长,再到集团整体的智慧化转型,首衡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这条路径不仅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在数字中国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交汇点上,首衡集团的创新实践表明:当农业遇上数字技术,产生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在数字中国战略指引下,首衡集团以数字经济“新农具”开辟的这条创新赛道,正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新质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