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衡的清晨,从瓜果的清甜中醒来。箱侧的产地名,像一封封从秋天寄来的信。在这个丰收节,田野的喜讯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形状:从田间到市场,丰收不只被看见,更被安放、被分送,化为可触的日常;它在首衡继续生长,穿过仓廪,抵达万家灯火。
一张网,托举丰收
丰收要抵达城市,需要稳定的承托。首衡以高碑店、清苑、孝感、常德、永州五大市场为战略支点,南北呼应、东西贯通,并与港口与干线通道相接,把产地与消费端缝得更密。
首衡高碑店市场托住环京津的“菜篮子”,服务范围覆盖13个省市,更承托着四亿多人的日常饮食需求。2024年果蔬年交易量约1910万吨、交易额约1410亿元;华中的孝感首衡城,辐射半径约500公里,覆盖约6亿人口,四季在此交汇,南北互达更快;湘北的常德首衡城,进场量与交易额稳步抬升,托起区域“同鲜同价”的底气;湘南的永州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把南来北往的货流接起更密的针脚;华北的清苑项目进一步加密京津冀周边的供给网格。
看得见的是车辆按节奏进出、货源顺畅接续;看不见的是时间被压缩、距离被缩短、波动被消化在路上。一张纵贯全国的流通网络,让“丰收”从产地的好消息,变成城市的确定性。
让丰收,变增收
丰收节歌唱好收成。首衡把触角扎进原产地:与全国2000多个县长期合作,链接近600万亩基地、带动310万农户;仅2024年就举办上百场产销对接与产品推介,助销农产品1100多万吨。数字背后,是把“收成”变为“收入”的确定性——产得出,也卖得好、卖得稳。
在河北,这条路径更为直观:合作基地近200万亩,全年帮助销售400多万吨;在保定9个县设立长期合作与免费销售专区,高碑店划出约1800平方米“助农专区”,每天有80—100户农户进场,日均直销100吨以上自产农副产品,把分散的小规模好物纳入大流通。
与此同时,首衡把“产地即卖场”做成常态:与央广网合作开启原产地直播,首站走进福建平和,推动琯溪蜜柚新季10万吨级对接;市场里设置“丹棱桔橙”“会理石榴”等专区,并引入云南孟连牛油果等特色物产,让地标农品“有门进、进得快、卖得稳”。
这是一条从地里到账上的清晰路径:前端对接产区,中端打通渠道,后端稳定回款。丰收因此不只“进城”,也“进账”——“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的增收、摸得着的日子。
五大支点,共促丰收
数字背后,是人和制度一起把不确定变成确定。深夜装箱、凌晨分拣、清晨进场、白天对单,环环相扣,让新鲜按时到位,这是首衡日常的秩序。
节庆与旺季来临,五大支点分区调度,把峰值摊平,把价格稳住。遇到非常时刻,迅速切换为保供模式。2020—2022三年间,首衡高碑店市场配合国家大局,累计为京津冀地区输送应急保供农产品875余万吨,托稳了整个京津冀的“菜篮子”“果盘子”。这些应急动作一笔笔沉淀为经验,成了网络的“肌肉记忆”。
更大的循环在同时运转。国内网络把优势产区连接成片,哪边当季,哪边就供;国际通道把全球优质产区接入,淡旺季互补,既能“买全球”,也能“卖全国”。远方的鲜活一路向内,国内的好物一路向外,供给的弹性因此更足。
金秋把好消息从田间托起,也在首衡被稳稳接住,再分给万家灯火。国家的强盛,不只在宏大叙事里,也在一日三餐的确定性中;田野的丰收,不只写在穗上,也写在仓廪与车流的秩序里。这个丰收节,一网同频、四季同鲜——把丰收安放在中国的日常,化作化作万家灯火下一碗一菜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