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作为中国食品流通领域的领航企业,首衡集团的诞生正是基于党中央、国务院保障首都农副产品供应安全的指示要求,由北京、河北两地党委政府共同选址、联合推动,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不断成长壮大,旗下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快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单体农产品批发市场。
汇聚全世界,繁荣一座城。首衡的创新实践,为北京这样一座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为区域经济和就业增收注入了强大动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首衡高碑店市场的发展历程,正是践行北京超大特大城市做强做精核心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的生动写照。
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既是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者,又因为巨量的人员、货物和车辆聚集,对城市运行和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农批市场的科学选址和合理规划至关重要,过去的农批市场很多建在市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和环境问题,造成诸多不便。
为此,首衡集团研究了法国翰吉斯、日本筑地等国际一流农批市场的经验,把第一个项目选址在环首都1小时物流圈的高碑店。高碑店位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腹地,距北京市区70公里、距雄安新区29公里。
“批发市场距离超大特大城市1小时左右的车程,符合城市规划和现代农批市场选址布局的趋势,这是被国内外各大知名城市和批发市场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选址原则。我们把第一个项目选址在高碑店,既能有效保障北京的物资供应,而且也不会增加北京的城市负担。”首衡集团董事长米亚林说。
首衡高碑店市场凭借优越的地理交通优势,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承接平台和农产品流通中转枢纽。2015年启动运营后,迅速承接了北京外迁果蔬产业。之后一年一个业态,又陆续承接了北京干副、调料、粮油、花卉、五金、冻品海鲜等产业。7200多家从事农副产品商贸生意的企业、5.2万从业人员从北京迁入高碑店。
现在,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辆载重货车、10多万人口进出首衡高碑店园区,而在过去,这些车辆都要进入北京,在北京停留和周转3-5天,再前往北方各个省市自治区。首衡通过承接北京农产品过境周转集散的非核心功能,缓解了北京的交通、安全等城市运行压力,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被释放出来,也为首都发挥核心职能和发展尖端产业腾出了巨大空间。
商户们也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原来在北京五环内的批发市场经营,大车进出北京有各种限制。现在搬到高碑店,市场车位更充裕,而且也不再需要担心交通管制和限号等各种风险,原来平均要3-5天完成一车交易,在高碑店只需要1-3天就可以完成,消费者吃到的蔬菜水果更新鲜,我们的经营成本也降低了。”首衡市场水果商户江海燕说。
首衡集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权威媒体的高度肯定。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之际,首衡入选新华社“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新地标”,并被央视新闻联播评为北方最大的商贸流通综合体。被中国之声评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的标杆。
《意见》强调,要“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在产业发展、交易繁荣的基础上,首衡集团始终不忘民生初心,全力做好民生保供,成为守护首都北京等特大城市运行安全和亿万百姓餐桌安全的“绿色护城河”。
首衡日常承担着整个北京市场64%的果蔬供应任务,而在面对重大活动、公共卫生或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时,更是应急保供的“压舱石”。2020年6月,面对北京本地批发市场临时关闭的突发事件,首衡全力组织供应,确保了首都北京农副产品供应数量充足、价格稳定、品质安全,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重大考验。2020--2022三年间,首衡高碑店市场配合国家大局,累计为京津冀地区输送应急保供农产品875余万吨,托稳了整个京津冀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首衡集团是北京冬奥组委认定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供应保障单位”,出色完成了供应保障任务,并被北京冬奥组委、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河北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做好京津冀地区的应急物资保供工作,提高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能力,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首衡集团在2024年投资新建了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项目,通过“平急两用”的运营模式,可以确保京津冀地区全体居民7天以上应急生活物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一期园区已于2024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运营,吸引了近3000家商户入驻,其中很多是从北京等地新迁入的商户。
承接产业转移只是协同发展的第一步,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首衡人有着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理解、更长远的追求。
“协同发展不是单向的外迁和承接,而是要通过迁移把产业扩容提质、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保障首都、保障雄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本质就是把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物流资源等等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发挥1+1>2的效果。我们相信,这样的协同发展才会更加有活力,更加可持续。”首衡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魏树俭说。
产业转移承接,既要承得住,也要接得稳,更要有好的发展前景。为此,首衡集团搭建一流的发展环境,从配套基础设施、到便捷服务,再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从子女就学到买房落户。首衡集团积极谋划,稳步发展,构建了完善的食品商贸流通产业生态,千方百计帮助外迁商户们把事业越做越大。
自2015年高碑店项目启市运营以来,十年间首衡和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历经“1.0传统农批市场运营商”到“2.0供应链运营商”再到“3.0产业集群运营和服务商”的商业模式迭代,正在推动“4.0数字化运营商和大数据服务商”的新质生产力革命,交易品类不断扩充,产业链条不断延展,运投联动不断完善,竞争壁垒不断提高,商业价值不断攀升,社会效益不断凸显。
依托高碑店市的交通优势和资源禀赋,首衡集团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服务农产品流通行业上下游业态。在供应链方面,首衡集团迅速建立起“买全球,卖全国,全品类一站式集散,高效流通”的货品集散能力,货源组织能力快速提升,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集采代采业务合作,设立了9个海外分拨中心和97个直采基地。
在价值链方面,通过组建了运力资源池,构建起了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一站式提供商户快递、快运、零担、整车等全场景物流运输服务。对有进出口业务的商家提供全流程采购、进出口通报关、仓储物流配送、仓储监管、国际支付、供应链金融服务“六位一体”的国际供应链服务。以产销对接为核心,搭建生产端与销售端的高效对接平台。
现如今,最早一批入驻首衡高碑店市场的商户生意早已翻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经营地域也不仅仅局限于京津冀地区。如商户王刚负责供应蒙古国每年40%的果蔬产品;商户孙楠落户高碑店市场四年,将哈密瓜品类做到全国前三,年销量增长15倍;北京外迁从事花卉生意的商户刘海珍不仅摊位扩大了一倍,还新增了石家庄、雄安新区等区域客户。
《意见》要求,“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首衡高碑店市场通过承接北京产业疏解,改造升级原有设施,实现了存量资源的高效利用。
首衡高碑店市场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基地和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菜篮子”,2024年实现交易量1910万吨,交易额1410亿元,自2021年起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农批市场百强排行第一。
园区总入驻商户8700余户,经营业态包括果蔬、干调、副食、粮油、冻品、花卉等六大农产品业态,入场品类超过400余种。市场辐射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东北三省等13个省市,服务保障人群超过4亿人,被央视新闻联播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贸综合体。
“汇聚全世界,繁荣一座城”,首衡模式不仅激活了存量资源,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首衡集团通过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首衡高碑店市场形成了包括食品加工、集配B2B平台、生鲜冷链物流、跨境供应链服务、会展等产业在内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进而带动了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产业的兴盛,吸引了产业、科技、资本、人口向老区聚集,升级了高碑店基础设施,增强了经济韧性和活力。
数据显示,园区的成功运营,通过承接北京产业疏解外迁和产业链条延伸聚合,仅首衡高碑店市场直接带动就业超10万人,间接拉动包装、物流、餐饮等配套产业就业近20万人,带动周边居民年均增收8-10万元。
因为首衡的发展,高碑店从一个普通的县级市,一跃成为辐射华北的“民生保供大枢纽”,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和年轻群体回流,激发了城市新活力。
随着《意见》的发布与落实,首衡集团的实践不仅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也为更多企业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首衡将持续创新探索,努力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