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首衡非遗“出京记”:一碗豆汁里的协同发展新叙事

日期:2025.11.20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3545

北京饮食文化最独特的、也是最令外地人闻之色变的部分,一定是豆汁。那股由绿豆发酵带来的酸洌滋味,是试金石,检验着每一个试图融入这座城市的味蕾。

如今,这份浓得化不开的京味儿,其源头已从北京的胡同深处,向南流淌至河北高碑店的首衡食品产业园。引领这场风味迁徙的,是红记老磁器口食品。


守 艺
舌尖上的非遗迁徙


“我们这代人,不敢妄称‘老手艺人’,我们是‘老守艺人’。”红记老磁器口的负责人费静红这样说道。作为北京小吃非遗传承人冯怀申的弟子,她口中的“守”,是守护老祖宗传下来的味道,更是守护这份手艺背后的文化

这份守护,曾面临严峻的挑战。红记老磁器口食品的前身是国营老字号,2000年国企改制,两广路拆迁,一帮老师傅面临下岗。正是出于对技艺的不舍与对生计的坚持,他们共同创建了“老磁器口豆汁店”这个新品牌,在“前店后厂”的模式下艰难维系。



然而,时代在变。“食品安全越来越严,小作坊形式不可能有更大发展,”费静红道出困境,“豆汁保质期只有几天,想卖到外地?货还没到,味道就变了。”更现实的是,北京的城市发展空间,已难容纳这样的食品生产企业。

传统手艺,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考验。


突 围
在协同发展中找到新天地


出走,成为必然。但去哪里?

“我们选在首衡食品产业园,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配套完善和交通便利。”费静红说。当初觉得“河北很远”的心理距离,被现实的优势迅速打破。“从园区出去两三分钟就上京港澳高速,直达北京,太方便了。”




首衡食品产业园,作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国家战略背景下诞生的重要民生项目,恰如其分地承接了这份来自首都的“乡愁”产业。这里提供的,远不止一块土地。

2024年正式入驻以来,最让费静红感慨的,是园区的高效服务。“办生产许可证,从开始到办下来只用了三个月。这在别的地方,拖个大半年也是常事。”效率,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有了生产许可证,再借助园区配套的冷链物流,红记豆汁的辐射范围发生了质变。“夏天发货,全靠冷链。它能保证产品到客户手里,还是那个理想的口感和温度。”如今,这份从首衡出发的地道“京味儿”,其足迹已遍及全国。能够稳定送达数千公里外的新疆并保证品质,本身就是对园区冷链物流与企业品控实力的最佳证明。这份跨越山海的家乡味,也因此得以慰藉更多游子,并征服更多敢于挑战的食客。

规模的扩大、交通的便利、硬件的稳定与物流的保障,让这家老字号迎来了产销两旺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红记老磁器口豆汁如今每天稳定发货约3吨,进入旺季,日发货量更是能达到6至8吨。这证明,此次迁徙非但没有削弱其市场根基,反而依托园区优越的产业生态,让这份“老味道”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 生
老味道的现代化破圈


迁徙,不是为了简单的复制,而是为了更好的新生。

在首衡的新工厂,传统工艺并未丢失,而是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更加精进。费静红介绍,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原料与发酵温度的极致把控。坚持使用内蒙一年一季的绿豆,保证颗粒饱满豆香纯正;车间恒温控制在20-25摄氏度,这是益生菌最活跃的区间,确保了豆汁口感的稳定与醇厚。


于是,豆汁的保质期从过去的几天延长到了15至20天,为走向全国市场打开了通路。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家传统企业正在积极拥抱年轻消费者。费静红和她的团队正在研发新品:“很多年轻人给我们提想法,说能不能做出草莓味、苹果味的豆汁?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也在尝试。”她强调,原味的、地道的豆汁永远是根本,这是文化的根;但口味的创新,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近它、了解它,从而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升 华
从产业转移至文化滋养


红记老磁器口豆汁的故事,是首衡高碑店园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京冀两地政府共同谋划的民生工程,首衡高碑店市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首个落地运营的产业疏解项目,已累计承接北京外迁商家近万户。

通过这一系列扎实举措,园区已彻底改变了过去北京农产品市场“小、散、乱”的格局,跃升为最具活力的产业承接平台。而像红记豆汁这样的老字号非遗企业的入驻,更为这个平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当豆汁这类承载着京城集体记忆与非遗技艺的“文化活体”,因为空间的疏解而获得了更优越的传承与发展环境时,协同发展便从物理层面的“承接”,跃升为了文化层面的“滋养”。首衡产业园提供的,不仅是标准车间与冷链物流,更是一个让老北京文化得以扎根、生长并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现代化土壤。

于此,燕赵大地的务实与包容,接住了京味文化的深厚与独特,共同催生出一个更具活力的文化共同体。这碗南下生根的豆汁,由此成为了一个象征: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从疏解物理功能的“减法”中,做出培育新动能、传承新文化的“加法”与“乘法”。这或许正是这一国家战略最富生命力、也最动人心魄的成果——它让文化的根脉,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得更深,延得更远。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