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首衡90后“菜二代”的坚守:今年30岁,卖菜13年

日期:2025.05.11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5082


原创 李晶磊 首衡集团
 2025年05月11日 08:55 河


史经通,不到30岁,经商13年。他是首衡高碑店市场特菜交易区,一位主营芦笋产品的90后商户,他身上的标签有很多:永顺特菜“大掌柜”、菜二代、芦笋专家、经商能手...他是不被定义的90后代表,更是深耕特菜的行业精英!


入行从徐州到高碑店


凌晨四点半,夜色还未褪去,史经通就骑着电动车来到首衡高碑店市场的永顺特菜档口,这里主营芦笋、冰草、米椒、彩椒、水果黄瓜、香椿等多品类特菜。



在市场的每一天都紧张而忙碌,整理货品、清扫地面、迎来送往每一位客户...这样忙碌的场景史经通已经坚持了6年,2300 多个日夜,对于其他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枯燥乏味且辛苦,但是对于史经通来说,却很满足。

“我爸妈做批发生意20多年,以前开小货车进货,住简陋公寓,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史经通感慨,比起父母那一辈儿,首衡市场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太多了。

来到首衡这六年,档口的特菜交易量增长了六倍,旺季时单日交易量超过3万斤,合作客户也从河北、山西等地,拓展到北方13个省市。这份成绩得益于首衡的政策扶持、家人的帮衬,更离不开他从 17 岁就开始打拼积累的行业经验。


历练两年时间盘活亏损档口


史经通来自于江苏徐州,他的创业路,还得从年少时说起。可能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他打小就对蔬菜批发生意兴趣浓厚。

2012年,年仅17岁的史经通来到上海西郊一家大型农批市场,接手了一个濒临闭店的小档口。当时这个档口,因父母无暇亲自管理,生意一直不好,时刻面临着关门退店的风险。

但史经通没有打退堂鼓。每天凌晨,他就赶到市场,仔细查看蔬菜品质、关注价格行情,琢磨客户需求。他主动和供应商沟通,争取更好的货源和更实惠的价格;还积极拓展客户,靠着热情的服务和诚信的经营,赢得了不少新客户。就这样,经过两年努力,他成功让这个濒临倒闭的商铺扭亏为盈,在上海的农批圈子站稳了脚跟。

成功盘活上海档口后,史经通深入河北张家口、山东莘县等蔬菜种植基地,白天跟着农户学习选种、施肥等种植知识,晚上负责收菜、打包、装车,为档口供应货源。几年的田间地头奔波,让他对蔬菜批发的全链条运作有了透彻了解。


深耕锚定高碑店做好“大掌柜”


2019 年,史经通看到首衡高碑店市场的招商通告,不仅位置好,客流聚集,而且对特菜商户还有优惠政策,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他敏锐察觉到这里蕴含的发展机遇,当即说服母亲,在这里开设新档口,自己担任“大掌柜”。



从摊位选址到货源对接,他事事亲力亲为。史经通深知,同行都是经验颇深的前辈,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在档口经营上不敢有丝毫懈怠。

史经通始终坚持“大小客户一样用心”的原则。有位来自石家庄的生鲜店主,每次进货只要一件芦笋,还多次讨价还价,不少同行嫌利润低不愿接待,史经通却全程耐心讲解储存技巧,还帮忙挑选货品、协调配送。这份真诚打动了对方,随着生意扩大,这位商户逐渐成了稳定客户,现在每次起订量都在20件以上,芦笋就占了三分之一。

“每个客户都可能是未来的合作伙伴,轻视小生意就是放弃大机会。”史经通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定价策略上,史经通始终把 “人情味” 摆在重要位置。有一回,一位合作多年的老客户因资金周转困难,试探着询问采购彩椒能否给予价格优惠。当时市场行情看涨,每斤利润本就有限,但史经通没有犹豫,当场同意适当让利。这笔交易虽然少赚了几千元,却让客户感动不已。此后,这位老客户不仅继续稳定下单,还主动介绍了不少同行前来合作。

做生意不能只算眼前账,互相体谅才能走得长远。”史经通这样总结。

正是靠着这份真诚与长远眼光,史经通在高碑店市场的口碑越传越广,新老客户络绎不绝。如今,档口每天清晨都挤满前来订货的客商,不少人宁愿多等半小时,也要跟他做生意。

回望 13 年的创业路,从上海西郊的小档口到华北地区的特菜大户,史经通感慨:“做买卖没有捷径,就是得把每件小事做到位。凌晨四点的市场、田间地头的脚印,这些辛苦都成了最宝贵的经验。”   

展望未来,史经通计划搭乘首衡这班“快速车”,探索新业态、完善新布局,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同时尝试开发预制菜产品,让永顺特菜走进更多城市的商超和餐桌。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