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冷链物流是食品保质保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支撑,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链枢纽、冷链物流园区作为冷链物流要素和资源集中地,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各种冷链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从事食品加工,冷冻、冷藏保鲜、食品批发经营、食品进出口等综合性冷链服务,对行业精细化分工和规模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冷链物流园区呈现出大型化、规模化、细分化、多元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并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县乡村市场延伸,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一、我国冷链物流骨干基地、枢纽和园区发展现状
国家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发布全国物流枢纽城市,两年已有45个国家物流枢纽落地,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根据网络公开调查数据,2018年我国拥有物流园区1638家;2020年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地的首批17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我国冷链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复杂且绵长,从生产、加工、分拣、包装、贮存、交易等各环节都需要冷链环境,流通环节多、范围广,市场对产业集中、功能集约的冷链物流园区需求非常大。生鲜电商、社区团购、中央厨房等多模式、多业态都需要冷链物流服务,这使得冷链物流迎来高速发展。根据中冷联盟《全国冷链物流企业分布图》数据显示,我国冷库保有量从2008年的850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5686万吨,十多年间增长了5倍多,冷藏车也从不足5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149006辆。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冷链物流园区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在冷链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均,销地城市和发达地区冷链资源相对较多,产地和乡村冷链资源相对稀缺,影响了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制约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此外,在产地预冷、全程温控、数字智能升级等方面也存在短板,行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冷链物流园区的主要类型和优势
冷链物流园区作为多方主体聚集、多种冷链服务功能集中的载体,根据市场需求不同、功能定位差异、物流资源配置等可以分为生产服务型、交易服务型、配送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四大类园区。
1、生产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
生产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冷链产业链上游,为食品加工类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包装等一系列冷链物流相关服务,靠近农产品原产地的冷链物流园区为农产品提供预冷、分拣、包装、存储等产品化处理服务,提升农产品存储时间和附加价值。此类园区还兼具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功能。
2、交易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
交易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主要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商贸类企业,为客户提供冷链产品的集散、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服务,产品交易量大,对冷链物流效率要求较高。
3、配送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
配送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销地城市附近,随着消费者对网购时效性体验需求的增长,配送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对交通便利性要求更高,冷链产品流转频率高,时效性强。
4、综合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
综合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是我国冷链物流园区的主要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客户提供冷链业态全流程的服务,还能提供、信息处理、金融服务等更多具有附加价值的综合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市场需求,与客户建立协同成长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模式。
三、我国冷链物流骨干基地、枢纽和园区的发展环境
1、政策导向持续加码支持冷链发展
冷链物流园区属于资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领域,园区建设与运营受到中长期政策导向影响较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推动冷链物流发展,2010年发改委印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是国家层面推出的首个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规划,开启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黄金周期;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全面、系统、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冷链物流未来发展轨迹。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为冷链物流园区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政策环境。
对于“十四五”期间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建成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100个工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200个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此外,内蒙古提出要在农畜产品产地规划建设4个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江苏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新增5家国家物流枢纽、5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4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28家省级物流枢纽。
2、资本关注激活冷链物流发展动力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持续升温,各路资本对冷链物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专业物流地产、电商快递、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纷纷依托自身优势加大投入,共同筑起冷链物流价值高地。与此同时,行业内融资并购事件频繁发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逐渐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竞争能力高的龙头企业,成为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3、业态繁荣压实冷链物流发展基础
市场需求是冷链物流园区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正在稳步增加,2021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0亿元,未来更是有可能成长为万亿级市场。随着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完善,以及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冷链物流为串联的冷链生态蓬勃发展,食品加工、生鲜电商、餐饮商超、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市场规模逐年递增,预制菜、半成品菜新业态潜力巨大,冷链快递、冷链共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日益发展,冷链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冷链物流园区的发展已经具备坚实稳健的市场基础。
四、我国冷链物流园区发展中的问题
1、综合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不匹配
随着现代冷链物流园区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服务体系越来越复杂,服务链条跳越来越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样化,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企业客户的服务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冷链物流园区原有的服务能力与日益变化和增长的服务需求产生错位,服务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凸显出来。
2、技术迭代加快,冷链设施建成即落后
我国冷链物流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但近些年随着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技术装备的更新迭代开始加速,尤其是随着5G通信、大数据、物料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在冷链物流园区的应用也加速落地。技术装备的发展为冷链物流园区提升服务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将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依据最新技术要求建成的冷链设施,可能刚刚建成就已经落后。
3、核心竞争力不足,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冷链物流园区在建成后,主要的盈利来自于土地溢价和运营管理。部分投资商仅因为土地优惠政策而建造冷链物流园区,并没有考虑实际市场需求,导致园区建成后无法通过有效运营创造效益。冷链物流园区作为管理系统复杂的业务模式,需要系统的运营规划和专业的管理经验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经营。
4、信息壁垒难以打破,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数字化、信息化是提升冷链物流园区运营效率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并未建立起来,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数据处理能力有限,行业缺乏有效监管。
5、基础劳动力成本增加,高科技人才短缺
随着社会就业的多样化选择增加,冷链物流行业基础劳动力供应不足,老龄化加剧,且成本持续上涨。此外,数字智能科技的加速应用使冷链物流园区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但实际高科技人才供应有限,制约了园区技术转型升级的进度。加速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迫在眉睫。
五、未来冷链物流园区的发展趋势
1、产业集群化
各类冷链物流企业依托区位特点和经济优势,实现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商贸流通、展览交易、信息处理以及设备制造等的产业集群,形成高度密集的物流资源和分工明细的专业运营,提高园区内所有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实现价值最大化。
2、功能一体化
现代冷链物流园区不仅能够满足“仓-干-配”传统冷链物流服务需求,也能够集预冷、分拣、加工、包装、存储、配送、展示、交易等综合功能于一体,还能够实现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具有更多附加价值的综合服务,一体化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也将释放更大价值。
3、服务细分化
冷链物流园区的市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细分化,倒逼冷链物流园区的服务趋于定制化设计。对于生产型、交易型、配送型、综合型市场需求,园区的建设布局和配套设施也需要因地制宜做出调整。产品不同、需求不同,园区的建设也各有区分,总之既要满足客户需求,节约投资成本,又要提升整体运营效率,获取稳定的收益率。
4、设备智能化
智能设备在冷链物流园区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和实践,无人配送车、无人码垛机、智能分拣设备以及条码、射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冷链物流园区“降本提质增效”创造了条件,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有力支撑。